Jesus

2025-08-23
常年期第二十周周六
玛23:1-12

那时,耶稣对民众和他的门徒讲论说:“经师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讲座上:凡他们对你们所说的,你们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们的行为去做,因为他们只说不做。他们把沉重而难以负荷的担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却不肯用一个指头动一下。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叫人看;为此,他们把经匣放宽,衣䍁加长;他们又喜爱筵席上的首位,会堂中的上座;喜爱人在街市上向他们致敬,称他们为‘辣彼’。至于你们,却不要被称为‘辣彼’,因为你们的师傅只有一位,你们众人都是兄弟;也不要在地上称人为你们的父,因为你们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你们也不要被称为导师,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亚。你们中那最大的,该作你们的仆役。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这段训诲以承认经师与法利塞人在教导上的权威地位为起点。他们“坐在梅瑟的座位上”,或是实际上在会堂内阅读梅瑟法律之位置、放置妥拉卷轴的桌案,或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表示其教导的权柄。新美国圣经修订版译文“他们讲论,却不实行”(23:3b),某程度上掩盖了耶稣对他们的批判。除非耶稣说的是反话,否则这与他早前对法利塞人错误解释的谴责(如12:1–14;15:1–20),以及对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教义”之警告(16:12)相矛盾。耶稣所指的重点可能在于:经师与法利塞人垄断了妥拉的诠释与宣读之权:“他们说,却不行。”因此,耶稣的门徒应当听从他们所讲的梅瑟话语,但不可效法其独特的哈拉卡(halakoth),因其实践削弱了梅瑟法律的真义。他们亦因其错误的动机而被责斥:“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叫人看”(23:5;参6:1、5、16)。

这些警告亦具有基督论的层面。他们对梅瑟法律的诠释,特别是在“束缚”或禁止的方面(23:4),如同沉重的重担压在人肩上;而耶稣邀请门徒担负的却是“轻松的轭”(11:30;参12:1–14)。他们所佩戴的经匣(tefillin,装有梅瑟法律经文的盒子,系于手与额上,出13:9、16;申6:8)与流苏,均作浮夸展示(参户15:38–39;申22:12)。玛窦称之为「护符」(phylacteries),可能暗示其带有迷信色彩。相对而言,耶稣的门徒应佩戴简朴的经匣与流苏,其功能并非夸张地展示虔诚,而是成为治愈的媒介(9:20;14:36)。

在古代地中海社会的“荣辱文化”背景中,经师与法利塞人的价值体系建立于被赋予的荣耀:如宴席上的上座、会堂中的显位,以及公开场合的致敬。在此种观念中,耶稣的另类价值观将被视为可耻。这种对比表现在对尊称的态度上。经师与法利塞人喜欢被称作“辣彼”(即“我的老师”),此称号最终在犹太教内成为一项正式职衔。

在一组三重对比中,耶稣警告教会中的领袖,不可称呼他人为“辣彼”或“导师”,也不可称他人为“父亲”,因为按耶稣的祈祷所教,惟有天主是父(6:9)。他的两位门徒也曾为跟随耶稣而舍弃在世的父亲载伯德(4:21–22)。他们成为基督另类家庭的一员(12:46–50),表示众人彼此为弟兄,且只有一位导师,即基督他自己,他在整部福音中都以权柄教导。默西亚也是他们的导师。他的教导颠覆了荣辱社会的预期:真正的伟大是在于成为仆人;谦逊者反得高举,而自高者反被贬低。那“自谦”或“自卑”的(23:12),与那些“加长衣䍁”者(23:5)形成鲜明对比。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聖神領我反思,近期我接触的两位朋友。一位在外取得博士学位,回归祖国,一位外籍劳工来台打工。两位的对比鲜明。在跟这位高知识份子交谈的整个过程中,我留意他面无表情。在跟那位外籍劳工交谈时,他流露的是泪水,笑容,担忧,盼望。我感到当一个人在生活应对中“失去情感”时,他陷入的是极大的危机。我求,透过祈祷,透过亲近主,我永远能是有情感的人。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