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1
常年期第二十周周四
玛22:1-14
耶稣又开口用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比一个国王,为自己的儿子办婚宴。他打发仆人去召被请的人来赴婚宴,他们却不愿意来。又派其他的仆人去,说:你们对被请的人说:看,我已经预备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杀了,一切都齐备了,你们来赴婚宴罢!他们却不理:有的往自己的田里去了,有的做自己的生意去了;其余的竟拿住他的仆人,凌辱后杀死了。国王于是动了怒,派自己的军队消灭了那些杀人的凶手,焚毁了他们的城市。然后对仆人说:婚宴已经齐备了,但是被请的人都不配。如今你们到各路口去,凡是你们所遇到的,都请来赴婚宴。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到的,无论坏人好人,都召集了来,婚宴上就满了坐席的人。国王进来巡视坐席的客人,看见在那里有一个没有穿婚宴礼服的人,便对他说:朋友,你怎么到这里来,不穿婚宴礼服?那人默然无语。国王遂对仆役说:你们捆起他的脚和手来,把他丢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因为被召的人多,被选的人少。”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这是第三个审判的比喻,讲述王室婚宴中不寻常的行径。其背景为旧约中关于末世筵席的传统(如依25:6),并借用新郎的形象来描绘天主与他的子民、即默西亚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此比喻在路加福音中有类似的对照(路14:15–24),而玛窦的版本则引导人进行寓意式诠释。王可理解为天主,以色列的君王(虽亦有人视其为罗马皇帝的象征,根据22:7可能影射主后70年之事件);王子则是基督。宴席象征天国,其临近已由耶稣首先宣告,继而由十二宗徒继续传扬(4:17;10:5–15)。
故事分为四个阶段(第2–3节;第4–7节;第8–10节;第11–14节),容易导向救恩史的诠释。首先是对“被邀者”的初次邀请(即天主的选民以色列,或“天国的子民”8:12),由一群仆人(即先知)发出。第二批仆人(宗徒们)宣告天国来临,指出婚宴已备妥(“肥牛、肥犊”等细节增添画面感)。部分人却反悔,不再接受邀请,因为世俗的忧虑——如农场、商业事务——窒息了圣言,使之无效(参13:22)。另有些人甚至动用暴力杀害仆人(正如耶稣先前曾警告宗徒:10:21、28、37–39)。这些行为招致王的报复:“国王于是动了怒,派自己的军队消灭了那些杀人的凶手,焚毁了他们的城市”(22:7)。虽耶肋米亚亦描述过巴比伦毁灭耶路撒冷的情景(耶52),但此处之精确性,更可能指涉罗马于主后70年焚毁圣城(如若瑟夫《犹太战记》6.165–8)。
原先宾客的拒绝,迫使王派第三批仆人,转向“大路”与“街头”。虽早期批注者认为这象征外邦人(参28:16–20;路14:23),但他们所在之“城中街道”更可能指向以色列内部的边缘人群。那些原本自称“义人”者显示自己不配,而寻常百姓——甚至罪人——反而成为主角,正如耶稣在世时常与他们共席(如9:10–13;14:13–21;15:32–39)。此处未按道德行为(善或恶)加以区别,玛窦强调教会内部的多元性与道德张力。
最出人意料的是比喻第四阶段的叙事转折:王发现一位来宾未穿礼服,遂将其驱逐,尽管此人是临时被召,且未受警告。并无当代证据显示主人须为宾客提供婚宴服饰;重点乃在于该人道德上的未准备,其状况将在末世审判时揭示(参13:36–43,49–50)。与真正的义人不同,这宾客“未能发光如太阳”(13:43)。因此,教会成员不应自恃,就如昔日“天国的子民”自以为亚巴郎的子孙(3:9;8:11–12)一样。
此警告以多重方式展开:王称这人为“朋友”(希腊文 hetairos)并非保证结局良善,因同样的用语也用于葡萄园抱怨的工人,以及革责玛尼山园中出卖耶稣的犹达斯(20:13;26:50)。他的结局与那不知感恩的“天国子民”相似,被抛入“外面的黑暗中”(8:12)。更明确地说,此命运也类似堕落天使阿匝匝耳(Azazel)的下场,他被缚手脚,投进黑暗之地(《厄诺书》10:4)。凡“被召的”不可妄自认定自己是那“被选中的少数”(22:14)。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聖神領我看见,主邀请我前赴天国婚宴,今天,我就需做积极准备。在跟随主,爱主,爱人上,我内心的响应与装备,从我外在的言行,就显而易见。每天,我求主圣神,助我悔改,助我活向主,助我感恩。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