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0
常年期第二十周周三
玛20:1-16
耶稣对门徒说:“天国好像一个家主,清晨出去为自己的葡萄园雇工人。他与工人议定一
天一个‘德纳’,就派他们到葡萄园里去了。约在第三时辰,又出去,看见另有些人在街
市上闲立着,就对他们说:你们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罢!凡照公义该给的,我必给你们。
他们就去了。约在第六和第九时辰,他又出去,也照样作了。约在十一时辰,他又出去,
看见还有些人站在那里,就对他们说:为什么你们站在这里整天闲着?
他们对他说:因为
没有人雇我们。他给他们说:你们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罢!到了晚上,葡萄园的主人对他
的管事人说:你叫工人来,分给他们工资,由最后的开始,直到最先的。那些约在第十一
时辰来的人,每人领了一个‘德纳’。那些最先雇的前来,心想自己必会多领;但他们也
只领了一个‘德纳’。他们一领了,就抱怨家主,说:这些最后雇的人,不过工作了一个
时辰,而你竟把他们与我们这整天受苦受热的同等看待。他答复其中的一个说:朋友!我
并没有亏负你,你不是和我议定了一个‘德纳’吗?拿你的走罢!我愿意给最后来的和给
你的一样。难道不许我拿我所有的财物,行我所愿意的吗?或是因为我好,你就眼红吗?
这样,最后的,将成为最先的,最先的将会成为最后的。”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玛窦对葡萄园的比喻,为门徒提供了第19章30节所言的一个具体例证(该句话在比喻末尾
再次以相反方式重申,见20:16)。本故事预设一个第一世纪加里肋亚的日常情景,特别是
在收割季节,富有的地主会在市场上雇用临时日工,其中亦包括失去土地的小农民。并无
证据显示那些在“第十一时辰”被雇的人缺乏善意,尽管园主指责他们“游手好闲
”(20:6)。他们至晚时仍在场,是因他人未雇用他们(20:7),这暗示了失业者长期面
对的困境。
比喻的主题是天主无比的慷慨,与许多地主剥削性的作法形成对比(20:15)。清晨(约上
午六时)被雇的人,获允一德纳,一日工作的合理工资。之后又于第三、六、九时辰分别
雇人,园主应允给予“合理”的报酬(20:4),这符合《梅瑟法律》的规定(申
24:14–15)。最后一次雇用在约下午五时,即“第十一时辰”,此语在英语世界已成谚语
。至黄昏时分,所有工人都领得相同工资。园主分配工资并非依工作时长或酷热受苦程度
,而是按工人及其家庭的需要来发放。令人惊异的是,那些最后被雇的人竟最先领得工资
。这一安排使比喻的高潮富含惊奇元素(“那些最先雇的前来,心想自己必会多领
”,20:10)。
然而,这比喻蕴含丰富细节,加上玛窦对比喻的寓意式处理(如13:18-23、36-43、49-
50),使诠释工作更为复杂。后世诠释者往往视其为救恩史的寓言,无论是从亚当起的全
人类历史(异民先被召,然后是犹太人),或以色列历史(第十一时辰象征异民加入,激
起犹太人的“嫉妒”,参罗1:16;11:11、14、25-26)。以色列故事与比喻主题相符,葡
萄园在圣经中常象征天主的子民(如依5:7;耶12:10)。同样,工人对园主的抱怨
(20:11)使人联想到以色列人在旷野中对梅瑟的抱怨(如出15:24;16:7-8;户14:2)。
故此,这些工人可象征在以色列中工作的群体,包括先知。
但从叙事脉络看,此比喻并不鼓励救恩史的解释。相反,它应特别应用于刚被应许赏报的
门徒们。这些“收获的工人”(9:38)可视为第十一时辰被雇之人,即最近回应主召的人
(4:18–22;9:9),也是他人抱怨的对象。然而此对应并不完全,因为这里第十一时辰被
雇者与他人得同等报酬,而非“百倍”之赏(19:29)。
另一方面,此比喻亦可能蕴含转折,作为对赏报之期望(19:28–29)的修正。因耶稣的门
徒亦非全然免于抱怨、妄自尊大、自认为应得更高报酬者(如18:1;19:27;20:21,24)。
普通信徒往往同情那些清晨被雇者的抱怨,认为园主之举似乎不公。然而,天国之法则不
同于人间依据功劳或价值所作的计算。天主的慷慨既出人意料,又完全公正。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聖神領我再次明了,“一个德纳”象征的是天国,它价值无限。得天
国的我,已得满全。感恩的是,主从我尚小的时候,透过我的母亲,领我认识他,亲近他
,又在我21岁时,召叫我紧密跟随他,与他一起关爱他的子民,引领所有也得“一个德纳
”的,亲近慈悲主,期盼天国。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