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2025-07- 25
圣雅各伯宗徒庆日
玛20:20-28

那时,载伯德儿子的母亲,同自己的儿子前来,叩拜耶稣,请求他一件事。耶稣对她说:“你要什么?”她回答说:“你叫我的这两个儿子,在你王国内,一个坐在你的右边,一个坐在你的左边。”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你们所求的是什么,你们能饮我将要饮的爵吗?”他们说:“我们能。”耶稣对他们说:“我的爵你们固然要饮;但坐在右边或左边,不是我可以给的,而是我父给谁预备了,就给谁。”那十个听了,就恼怒他们两兄弟。耶稣叫过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首长主宰他们,有大臣管辖他们。在你们中却不可这样,谁若愿意在你们中成为大的,就当作你们的仆役;谁若愿意在你们中为首,就当作你们的奴仆。就如人子来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作赎价。”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第一次预言耶稣受难之后,接着出现伯多禄的误解(玛16:22–23);而圣殿纳税段落(17:24–27)的插入,打断了第二次受难预言与门徒误解之间的连结。如今,在耶稣第三次预告受难后,再度出现误解,这次是由载伯德的两个儿子发起(参见玛4:21–22)。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误解的主角,正是那三位获选亲睹主显荣耀于山上的门徒(玛17:1)。

玛窦稍微缓和了事件的冒犯性,让载伯德的两个儿子的母亲代为发问。她是这篇以男性为中心的经文中数字以男性亲属关系为特征的女性之一(例如“乌黎雅的妻子”:玛1:6;般雀比拉多的妻子:玛27:19;另见18:25;22:24–25)。她与“乌黎雅的妻子”的联系尤为关键,因为巴特舍巴也曾为其子撒罗满向达味提出类似请求(列上1:11–21)。

《马尔谷福音》暗示该母亲名为撒罗默(谷15:40),后来的传统视她为童贞玛利亚的姊妹。尽管此处未明言其名,她在玛窦叙述中却比她的两个儿子更具正面形象。她是那些“跟随”耶稣的妇女之一(门徒的标志),直至耶稣死亡后仍与他同在(玛27:56),虽然未出现在他的埋葬与空墓的发现场景中(27:61;28:1)。她为其子要求在默西亚国内获得尊位(即王座中最靠近主王者的座位,右侧更具尊荣),结果却是亲眼目睹两位革命者在哥耳哥达山与耶稣共钉十字(玛27:38),与他共享那“尊位”。

耶稣的响应明确指出她请求与他死亡之间的关联。“杯”即是基督苦难之杯(玛26:39;参26:27–29),而此杯的内容正是在第三次预言中揭示的。作为默西亚,耶稣承担天主对人类罪恶的审判所应受的苦(参依51:17,22;耶25:15–38)。他邀请这两位门徒效法他,在苦难中与他合而为一。这句话常被理解为对他们未来殉道的预言(雅各布伯死于黑落德·阿格黎帕之手:宗12:2;若望,传统上认为是默示录的作者,则经历流放的“非血腥殉道”:默1:9)。玛窦省略了《谷10:38b》中关于共饮洗礼之杯的对句,可能因其意涵较为不清。

其余十位门徒感到愤慨,也许是回想起之前耶稣应许他们将来都要坐在宝座上(玛19:28),遂引发耶稣的纠正。在天国中,伟大不是以权力衡量,而是以服侍为准;凡欲为“首”,必作众人的奴仆。主的伟大,正是在于他所展现的仆人身份。人子来,不是要受服事,而是要服事人(尽管参照达7:13–14),并舍命为众人作赎价(玛20:28)。尽管不少注释者看到这句话暗指受苦仆人(依53:10–12),其主要意象则是“支付代价以赎回奴隶或战俘”;这动词形式在《出谷记》与巴比伦流亡归返的语境中亦屡次出现(七十子译本:出6:6;申7:8;依43:1)。作为那位“来救他百姓脱离罪恶”(玛1:21)者,耶稣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赎价。此处的“众人”为闪语用法,等同于“所有人”。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聖神領我注目,今日打击教会的,其实主要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教会内部的不合一。在这打击里,有个人权力与利益的争夺,有圣职,修道人及信友之间相互的猜忌,排挤,甚至憎恶,拒绝,陷害。然而,建立教会的主,必圣化教会。我要透过每天福音默想和意识省察,跟紧带领我皈依的主。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