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 23
常年期第十六周周三
玛13:1-9
在那一天,耶稣从家里出来,坐在海边上,有许多群众集合到他跟前,他只得上船坐下,群众都站在岸上。他就用比喻给他们讲论了许多事说:“看,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他撒种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头地里,那里没有多少土壤,因为所有的土壤不深,即刻发了芽;但太阳一出来,就被晒焦;又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的落在荆棘中,荆棘长起来,便把它们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里,就结了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的,听罢!”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这段撒种的比喻,或可称作“撒在各种土壤上的比喻”(见谷4:1–9;路8:4–8),可视为所有比喻中的典范。经文开场描述耶稣离开“那间屋子”(可能是他自己的,或是伯多禄在葛法翁的住所),坐在海边,那是教师的姿态(参玛5:1;24:3)。然而因群众过多,他被迫上船坐下,从船上教导他们。在叙述背景中,这一举动可能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听见他的教诲;但正如玛8:23–27所显示,这艘船也可能象征教会本身。
这位撒种者的形象,反映出耶稣在加里肋亚传教的乡村背景。比喻预设种子会落在不同类型的地上:有的落在路旁,有的在石地,有的在荆棘中,也有的落在好地上。有学者指出,这可能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在耕地前先撒种的农业习惯,以解释此特殊顺序。然而,这种解释可能会错失比喻的重点,因为经文并无暗示土壤将被翻耕。比喻真正的焦点,在于农夫毫不保留地撒下种子所展现的“浪费感”,与从少数良好种子所收获的奇异丰收形成对比(见13:8)。
此比喻以一段邀请语作结,这在耶稣的传统中屡见不鲜:“有耳的,听罢!”(参玛11:15;13:43;谷4:9, 23;路8:8;14:35;默2:7, 11, 17, 29;3:6, 13, 22;13:9)。这句话回应了耶稣一贯的呼召:听他的话,并付诸实行(参玛7:24)。而对这段比喻的详细解释,则延后至13:18–23。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聖神領我看见,凡最终进入天国的,都是“结果实的种子”,而一生忠于主,把自己奉献给宣扬主的,是结百倍果实的。我愿努力成为结百倍果实的。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