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10
常年期第十四周周四
玛10:7-15
你们在路上应宣讲说:天国临近了。病人,你们要治好;死人,你们要复活;癞病人,你们要洁淨;魔鬼,你们要驱逐;你们白白得来的,也要白白分施。你们不要在腰带里备下金、银、铜钱;路上不要带口袋,也不要带两件内衣,也不要穿鞋,也不要带棍杖,因为工人自当有他的食物。你们不论进了那一城或那一村,查问其中谁是当得起的,就住在那里,直到你们离去。你们进那一家时,要向它请安。倘若这一家是堪当的,你们的平安就必降临到这一家;倘若是不堪当的,你们的平安仍归于你们。谁若不接待你们,也不听你们的话,当你们从那一家或那一城出来时,应把尘土由你们的脚上拂去。我实在告诉你们:在审判的日子,索多玛和哈摩辣地所受的惩罚,比那座城所受的还要轻。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耶稣训令那十二人时,极为限制他们的使命,这与2:1–12和8:5–13中透露的信息似乎相左。他们不可走异民之地,连撒玛黎雅城镇也不可入(参:路9:51–56;17:11–19;若4:4–42)。他们的焦点应如耶稣所示(9:36;15:24),在于“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天主的子民常被比作羊(例如:则34;哈诺客书一88),以色列的首领则比作牧者(如:则34:1–10)。随着叙述展开,法利塞人与经师等牧者的失败愈发显明。那些他们所失落的羊群(即群众),如今需由其他牧者重新聚集与照料,首位乃耶稣,其次是那十二人。
这受限的使命或反映了耶稣生前实际的传教模式,或是早期犹太-基督徒团体的策略。玛窦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救恩历史中:复活后,天主新子民的领域将扩展至“万民”(参28:16–20)。
那十二人的宣讲内容,与若翰及耶稣一致(虽未明言“悔改”),皆宣告天国临近。他们亦当施行耶稣所行的大能作为(10:8)。他们的召叫与恩赐,皆属天主白白赐与;故此,他们亦应“白白施予”。这句训令后来成为反对买卖神恩(即圣职买卖)的经文根据。
但“白白施予”之命令,似乎与10:10所言“工人自当得其工资”略有张力。天国的激进性质,亦应体现在受派遣者的激进生活方式中。作为流浪的传教者,他们不可带钱囊、口袋或第二件内衣,甚至连鞋与手杖——后者本为防野兽之必需——也被禁用(谷6:8–9则允许携带)。其行程比以色列子民出埃及时更为艰难(出12:11则准许鞋与杖)。
因此,传教者虽要白白施予,却也须依靠他人接待。他们此行属短期,且以加里肋亚的乡村与小镇为主。与之对比,保禄长期在城市定居传教,宁愿亲手工作,以免加重团体负担(得前2:9)。因此有人指责他违背主命,他则将此解释为一种许可(格前9:3–18)。
到每处城镇,应寻“当得起的”以供住宿,避免寄宿客栈或路边露宿之危险。预设是同胞犹太人会给予接待,并以“平安”(希伯来文 shalom)为招呼语。但若遭拒绝接待或未被公平对待,当视同异民的不信反应。正如犹太人自异民之地回归圣地时,传教者亦应“拂去脚上的尘土”(宗13:51)。传教者尘土满足的双脚,是其所至之地未行基本接待(如洗脚礼)的明证。连圣经中最恶名昭著的不接待典范,如索多玛与哈摩辣(创18:20;19:1–29;智19:14;则16:48–50;《祖训》5.10),所受的审判,也比这些犹太城市更轻(见11:20–24)。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圣神领我看见,主派遣我前去福传——在主的子民中,宣扬天国临近了。我以克己的生活,见证我对天国的注目与期盼。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