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2025-04-18
圣周五 救主受难纪
若18:1-19:42

因福音篇幅长,于此只提供举世权威圣经学者的诠释。

耶稣的苦难,死亡与复活
18:1–11:被捕
虽然耶稣在14:31中曾对自己的门徒说,要起来离开他们所共度最后晚餐的房间,但直到此处,我们才听到耶稣和他的门徒“出去”了。他们向东而去,越过克德龙溪谷,进入山坡上的一个园子,此地就在城东的橄榄山上。新美国圣经修订版(NABRE)中的“溪谷”一词,更准确的翻译应为“冬季流水”,意即此溪谷只有在冬季(雨季)时才有水流。

耶稣只需走一小段路,便可抵达园中。他与门徒原打算在此过夜。第2节指出,耶稣常与门徒到此地过夜,因此犹达斯知道该带人到此处来捉拿他。逮捕耶稣的队伍由罗马军队中的一队兵士及法利塞人和司祭长派来的武装差役组成。他们带着“火把,灯笼与武器”前来,显然是一次大张旗鼓的公开行动,意在展示权力。

福音作者在叙述中稍作插入,告诉读者耶稣知道即将临到自己的一切事;正因为他知道,便“出来”迎接他们。这个看似细微的细节是本福音独有的,或许正暗示了作者对耶稣在园中所在位置的明确知悉。我们注意到,耶稣在被捕完成后仍在园中(参阅18:26),因此“他出来”并不是指耶稣“出了园子”。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山坡上有一个大洞穴(至今仍在),J. Taylor(1995年)认为耶稣和他的门徒当晚可能寻求这样的洞穴作为夜宿之所。逾越节时期夜间寒冷(当晚在亚纳斯宅外的仆人们“生火取暖”,见18:18),又有厚重的露水。在这种气候背景下,耶稣与门徒打算在洞穴中过夜是合乎情理的。当逮捕队到达时,耶稣便从洞中“出来”迎接他们。耶稣问这些兵士他们寻找谁,他们回答说寻找“纳匝肋人耶稣”,耶稣回答:“我就是”(希腊文 egō eimi)。经文还指出犹达斯也在他们中间。

此时,我们看到耶稣仅用一句话就表明自己就是他们要找的人。在本福音中,我们已多次见到“我就是”(egō eimi) 的用法,只是作为一种自我表明的方式(如4:26,6:20)。本节原始的意思亦是如此。然而,现今的经文版本已略作修饰,作者似乎赋予这句话神性的意义。耶稣说“我就是”之后,那些前来逮捕他的人竟然被震退,倒在地上,显然是因这神圣之名的力量所致。耶稣再次问他们找谁,他们再答一遍,他又一次用“我就是”回应,并显露其神性之意。

耶稣随即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是来捉他的,就应让与他在一起的人离去。福音作者解释说,耶稣这番话是为应验他曾预言的:“你赐给我的人,其中我没有丧失一个。”

这时伯多禄拔出随身佩剑,砍下大司祭仆人玛耳曷的一只耳朵。耶稣却吩咐伯多禄将剑收回,并解释说:他的被捕是父赐给他的“杯”,他必须领受。

至此,被捕的场景结束。在整个过程中,耶稣始终完全掌控局势:无论是他说出神圣之名所产生的效力,还是他关于门徒不会被捕的预言的应验,都表明耶稣在主导一切。这一幕强化了贯穿本福音的核心形象:耶稣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他走向死亡,正是作为由父所决定的“光荣”之路的一部分。

18:12–27:在亚纳斯与盖法面前的审讯
这一段虽仅有十五节,经文中的动作却快速推进。逮捕耶稣的队伍将他从园中带到亚纳斯的府邸——他是盖法的岳父。根据犹太历史学家若瑟夫斯的记载,亚纳斯不但自己曾任大司祭,而且他的儿子或女婿中有六人也曾担任此职。虽然在耶稣时代他已不再在任,但仍拥有极大影响力,以至耶稣被带到他面前,接受一次重要但非正式的审讯。

与此同时,伯多禄与另一位门徒也远远地跟随了耶稣。这位门徒为大司祭所认识,因此当他们抵达亚纳斯的庭院时,那门徒得以直接进入;而伯多禄是在他为其担保后才被允许进入。

场景随后转回屋内,亚纳斯开始审问耶稣有关他的教训。耶稣回答说他一向公开讲话,凡人若想知晓他的教导,只需去问那些曾听过他讲道的人。他们才应被询问,而非他自己。对此,一名侍立者因觉得耶稣对亚纳斯不敬,便打了他一记耳光;耶稣却回答说:若我说得不对,应指出错处;若我说得对,为何打我?

这场简短的审讯随即结束。亚纳斯将耶稣送往当时实职的大司祭——盖法那里。镜头再次转向伯多禄,他正在庭院中取暖。其他人认出他说他是耶稣的门徒之一,但伯多禄否认了。一位大司祭的仆人——正是伯多禄砍下耳朵的玛耳曷的亲属——说自己曾在园中见过伯多禄与耶稣在一起,伯多禄再次否认;就在那时,鸡叫了,应验了耶稣先前关于伯多禄将否认他的预言(13:31)。

18:28–38a:比拉多审问耶稣
第28节开启了本福音书中一个重大的文学特点。尽管耶稣已在亚纳斯面前接受了没有正式效力的审问,而且我们得知他被送往盖法那里,但经文却未记述耶稣在盖法面前的情形。自圣奥斯定时代以来,许多人便注意到并质疑这一缺漏;但至今未有确切解释。

不过我们得知,耶稣从盖法那里被送往总督府——也就是罗马总督比拉多所在之处。所谓“总督府”(Praetorium)是指罗马总督正式驻地所在之处。在耶路撒冷,这通常指的是位于西城的大黑落德王宫。

此时已是清晨——正是耶稣将被处死的那一天。据当时的历史资料记载,比拉多的日常政务常于清晨六时开始。

将耶稣押解到总督府的人显然是犹太人,因为他们没有进入这座由外邦人(罗马人)居住的建筑。若犹太人在逾越节前进入外邦人住所,便会礼仪上受污,无法吃逾越节晚餐。

于是比拉多出来,问他们控告耶稣什么。这些宗教领袖回答说:若耶稣不是作恶之人,我们不会把他交给你。比拉多对耶稣显得并不在意,便对他们说:你们自己依照你们的法律审判他吧。但他们却表明自己真正的目的:是要耶稣被处以死刑;而根据罗马法,他们无权作出此类判决。福音作者随即指出:这场对话正应验了耶稣关于自己将如何死亡的预言。

接着,比拉多回到总督府,召见耶稣,问他:“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耶稣反问比拉多:这是你自己想知道,还是别人告诉你的?比拉多否认此为自己的问题,说自己不是犹太人;是你本国的人和司祭长把你交给我的。然后他继续追问耶稣究竟做了什么事。耶稣并未正面回答,而是谈及自己的“国”,并宣称他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若属于这个世界,他的随从早就奋起抵抗,不会让他被捕。比拉多因此推断耶稣承认自己是王。耶稣答道:是的,我为此而生,也为此而来到世界,就是为真理作证;凡属真理的人都听从我的声音。比拉多却反问说:“真理是什么?”

这段经文的核心问题是:耶稣是否为王。群众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表达他们希望耶稣被判死刑。当比拉多直接询问耶稣时,耶稣承认自己是王,但他所说的“王”并非比拉多所理解的政治意义上的君王。耶稣来世的使命是为真理作证;而比拉多那句“什么是真理?”则显露出他对真理的无知。这正是本福音对耶稣是否有世俗权力意图的回应。

18:38b–19:16a:审判继续
在对耶稣的第一次审问之后,比拉多从总督府再次出来,宣称他在耶稣身上找不到任何罪状。按照比拉多与犹太人之间惯有的一个习俗,他提出可在逾越节期间释放一位犹太囚犯,由群众选择:要释放的是那名强盗巴辣巴,还是耶稣。群众选择了巴辣巴。于是比拉多将耶稣带去,命人鞭打他。

耶稣在兵士掌控之下时,兵士们设法以各种方式戏弄他,嘲笑他是“犹太人的君王”。他们将荆棘编成冠冕,戴在他头上,又在他肩上披上一件紫红袍——紫色是君王的颜色。他们走到他面前,向他呼喊“犹太人的君王万岁”,并且用手掌击打他的脸。

此时关于比拉多与耶稣所处位置的描写显得有些混乱。经文称比拉多从总督府出来,但根据18:38b,他本应已经在外面。他带着耶稣一起出来,对群众宣称自己找不到他有任何罪。他将戴荆棘冠,披紫红袍的耶稣呈现给他们,说:“看,这个人!”但司祭长和圣殿的差役却喊叫说:“钉在十字架上!钉他在十字架上!”

听到这些呼喊,比拉多对群众说:“你们把他带去,钉在十字架上罢!我在他身上查不出什么罪状。”但犹太人却坚持说他们有法律,而按照那法律,耶稣该死,因为他自称是天主子。这个宗教上的指控使比拉多“越发害怕”。

于是比拉多再次进入总督府,去问耶稣。这个叙述上的转折也令人注意,因为根据第5节,耶稣本该还在外面。比拉多问他:“你到底是那里的?”但耶稣却没有回答。比拉多因而发怒,对耶稣说:“你对我也不说话吗?你不知道我有权柄释放你,也有权柄钉你在十字架上吗?”耶稣答复说:“若不是由上赐给你,你对我什么权柄也没有;为此,把我交付给你的人,负罪更大。”

耶稣的这番话对比拉多产生了影响。从那时起,比拉多便设法想要释放他。但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却大声抗议说:“你如果释放这个人,你就不是凯撒的朋友,因为凡自充为王的,就是背叛凯撒。”

此时已是正午,即罗马计时法的第六时辰。比拉多将耶稣再次带出,到一个称为“石铺地”(希腊文 Lithostrotos,希伯来文 Gabbatha)的地方。那可能是一个铺着石板的宽广庭院。比拉多在那里坐上审判席,做出最终判决。他将耶稣再次呈现给群众,称他为他们的“君王”。但这些宗教领袖却大喊:“除掉,除掉,钉他在十字架上!”比拉多讽刺地回问:“要我把你们的君王钉在十字架上吗?”这时,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做出了与他们自身信仰根本相悖的宣称:“除了凯撒,我们没有君王!”于是,比拉多便将耶稣交给他们去钉十字架。

19:16b–30:钉十字架、十字架上的事件与耶稣之死
在进入本段前,有必要稍作停顿,了解耶稣被钉十字架与安葬的地区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想象出钉十字架与墓葬的场景,也显示出福音叙述中细节的惊人准确性。

首先,该区域被描述为一座“园子”(19:41;参20:15)。根据犹太历史学家若瑟夫斯的记载(《犹太战记》5.4.2 §146),一世纪时,耶路撒冷北墙外西北角确有一处“园门”(Garden Gate),证实此园子的位置。

第二,园中有一座新坟墓,从未安葬过任何人。此类坟墓通常凿于废弃采石场垂直岩壁中,多属“上层阶级”所有,供一个家族数代使用。这片钉十字架与坟墓所在之地,正是一座废弃采石场。今日若前往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下层,仍可清楚看到采石遗迹。

第三,这类坟墓结构通常有一处低矮小门,便于关闭,以防鼠虫进入。内部常在顶部凿出拱形穹顶,并向下挖出立足之处,好使安葬者能站立操作。坟墓的主要功能空间是门右侧的一块岩石台架,用以安放遗体。

第四,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地,也在同一采石场中,但位于采石场内一座较高的石丘上。因那块石头内部有一条明显裂缝,无法再用于采石,便被弃置不用。如今,在圣墓教堂内仍可见这道岩缝。

第五,若今日前往朝圣,可能会觉得难以辨识原始地貌,因为君士坦丁大帝在兴建圣墓教堂时,为使地基平坦,铲平了原坟墓所在之丘,仅留下坟墓周围极少部分的岩石。这一地形改动,影响了对该处现场的直观理解。

2017年,今日围绕耶稣墓地的圆屋(Aedicule)在加固工程前被拆除,进一步证实这些地质与考古证据的可靠性。

19:16b–30:耶稣被钉十字架,十字架下的事件与耶稣之死
福音的叙述从耶稣被定罪迅速推进至他的钉十字架与死亡。耶稣亲自背负自己的十字架,从总督府出发,穿过西北城墙上的革纳特门(Gennath Gate),前往名为“髑髅地”(希伯来文:哥耳哥达 Golgotha)之处,在那里他与另两人一同被钉在十字架上,他在中间,那两人在两侧。

比拉多让人在一块牌子上写下对耶稣的指控,内容是:“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旁观者中有些人看见这块牌子后,要求改写为“这人自称是犹太人的君王”,但比拉多拒绝更改,说道:“我写了,就写了。”这句话虽出于讽刺,却无意间见证了耶稣真正的身份。

接下来的段落(19:23–24)描绘士兵分耶稣衣服的情景,并指出这一行为应验了圣咏二十二篇第十八节的预言:“他们瓜分了我的衣服,为我的长衣,他们拈阄。”新美国圣经修订版(NABRE)对这节简化了用词:“衣服”中的第一个词指外袍,第二个词较为笼统,泛指衣物。

然而,福音作者似乎未意识到该诗节本属犹太诗歌中“同义对仗”(synonymous parallelism)的修辞形式——即用两个不同表达方式来强化一个意思。相反,作者将其理解为两个不同的动作:士兵分了耶稣的外袍,又为内衣抽签。其他符类福音虽也引用此节经文,但通常将其视为一个动作:为耶稣的衣服抽签。这种对犹太诗歌理解的偏差,可能表明这一段是后来较不了解犹太传统的编者加入的,旨在将本福音内容更贴近符类福音的记载。

在后续的经文(19:25–27)中,我们得知在十字架下站立着耶稣的四位门徒:三位女性与一位男性。这三位女性是:耶稣的母亲,克罗帕的妻子玛利亚,以及来自玛达肋纳的玛利亚。克罗帕只在此处出现于新约,根据希吉西波(Hegesippus,引自欧瑟比《教会史》3.11,3.32.6),克罗帕是耶稣父亲若瑟的兄弟。

第三位女性玛利亚被称为“玛达肋纳的”,其名来自其家乡玛达肋纳(Magdala)。不过,“migdal”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意指“塔”,因此也可能象征这位玛利亚是“信德与忠诚之塔”。她也将成为复活后第一位见到耶稣的人(20:14)。自2009年以来,随着加里肋亚海西岸发现大量玛达肋纳遗迹,学者对此地了解大为增长。

第四人是“耶稣所爱的门徒”。他在十字架下的出现,隐含地与伯多禄形成对比:尽管伯多禄是门徒中的首领,却在耶稣受难时三次否认他,并逃离了他。

耶稣在十字架上对他的母亲说话,并将这位门徒托付给她作为“儿子”;他又对门徒说:“看,你的母亲。”福音记载,从那时起,那门徒便把耶稣的母亲接到自己家中。这或许既是对耶稣母亲实际照料的叙述,也可能富有神学象征意味。

接下来的情节是有人将醋递给耶稣。耶稣一尝了那醋,便说:“完成了!”(19:30)。这里使用的希腊动词 tetelestai 含义丰富:它既可表示事情的“终止”,也可指“使命完成”。

显然,福音作者倾向于后一层含义。这一动词与13:1–2中最后晚餐开场时所用的 teleo(完成)同源,表明耶稣已完成了他从父所领受的使命——即启示天主对世人的救赎之爱(参3:16–17)。

接下来的句子也带有神学的双重含义:“他交付了灵魂。”这既可单指耶稣的死亡,也可指耶稣“释放”了圣神——正如他在帐棚庆期中所应许的那样(7:39)。鉴于本福音对圣神的神学重要性,这里更可能不是单指死亡,而是指耶稣主动将圣神赐给人类的那一刻。这是受难叙述的高峰,亦是耶稣全部使命的巅峰。

19:31–37:请求取下耶稣的遗体与刺透他的肋旁
在耶稣断气之后,围观的犹太人请求将他的遗体(以及与他一同被钉的两人)从十字架上取下。因为次日不仅是安息日,且正值逾越节。这是本福音中第三次明确指出(参阅18:28,19:14;间接见18:39与19:42),耶稣是在逾越节前一日被钉十字架——而非如符类福音所记,在逾越节当天。

这些犹太人去见比拉多,要求交出遗体以便安葬。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还请求比拉多打断被钉者的腿骨。这是罗马人的一种做法,用以加速被钉者死亡,但这一习俗未见于其他福音书的记载。此举或许表明日落将近,也就是逾越节开始的时刻已经迫在眉睫。

比拉多应允了他们的请求。当士兵前来执行命令时,见耶稣已经死了,便没有打断他的腿。相反,其中一位士兵用枪刺透耶稣的肋旁,随即流出血与水。这一幕显然极其重要,因为作者特别强调:这是真实的见证者(无疑是耶稣所爱的门徒)亲眼所见,并记录下来,是为使读者相信。

但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事件?
医学研究指出,人在死亡后血液会出现血清与血浆分离的现象,从而流出似水之物。这或许可解释耶稣肋旁被刺后流出血与水的生理现象。然而,就福音作者所赋予的宗教重要性而言,这一事件的意义远超自然现象,它对若望团体而言具有深刻神学价值。

这一神学意义的关键在《若望一书》5:6:“那藉水和血而来的耶稣基督,不是只藉水,而是藉水和血而来的。”若将《若望福音》19:34所描述的“水与血流出”与《若望一书》5:6相对照,乍看令人困惑,但若考虑当时教会内部关于耶稣如何完成救赎的争论,就能理解其深意。福音7:37–39中提及“生命之水”即圣神的赏赐,而“血”则常象征耶稣为赎罪所献的牺牲(参阅1:29)。《若望一书》1:6进一步指出:耶稣的使命,不是只赐予圣神,也是要舍命赎罪。因此,在《若望一书》5:6中以神学语言表达的真理,在《若望福音》19:34中则以历史事件的形式体现出来:耶稣赐予了圣神,并以血完成了救赎。

耶稣的腿没有被打断,这也被视为圣经预言的应验。这段经文的用词,与《出谷纪》12:10,12:46和《户籍纪》9:12相似,皆与逾越节羔羊有关。但它也与《圣咏》34:20相近:“把他的一切骨骸保全,连一根也不容许折断。”虽无法确知作者更侧重哪一节,但综合前文关于耶稣是“天主的羔羊”(参1:29, 1:34)以及他正于宰杀逾越节羔羊之时死去,可知作者有意将耶稣描绘为真正的逾越节羔羊。

据学者Sanders估计,一世纪的耶路撒冷在逾越节期间,约需三万只羔羊,才能满足在城内过节家庭的需求。因此,宰杀羔羊的仪式极为庞大,地点就在东侧不远处的圣殿山上。基督徒早已意识到:耶稣的牺牲远远超越所有圣殿所献的羔羊——他是为众人所献,永远有效的赎罪祭。

第二段应验圣经的经文,一般认为出自《匝加利亚》12:10:“他们要瞻望他们所刺透的那一位。”这是初期教会中常见的证道经文。在此,它显然作为对士兵所行之事的历史见证,同时具有默西亚性预表的意义。

19:38–42:耶稣遗体的领取与安葬
第38节呈现出叙述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在第31节中已读到,站在十字架旁的犹太人请求比拉多允许他们取下耶稣的遗体,比拉多也已准许。但此节却记述另有一人——阿黎玛特雅的若瑟——前来向比拉多请求耶稣的遗体。

这位若瑟是一位隐藏的门徒,因为他惧怕犹太人,才未公开自己的信仰。比拉多准许他领取遗体,他便前来将耶稣的身体取下。

与他一同出现的,是尼苛德摩——那位曾在夜间前来见耶稣的犹太公议会成员。他带着没药及沉香调和的香料,约有一百斤(约合七十五磅)。这是一份极为庞大的份量,远超一般人的葬礼,更接近王室葬礼的规格。如此用量也许寓有象征意味,但其余描述均朴素直接,并无其他迹象显示这次安葬有任何特别礼仪。

最终,耶稣的遗体在逾越节前一日下午,被安放在他钉十字架的地方附近的一座新石墓中。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圣神领我看见…….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