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2025-03-03

常年期第八周周一

谷10:17-27

 

正在耶稣出来行路时,跑来了一个人,跪在他面前,问他说:“善师,为承受永生,我该作什么?”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善?除了天主一个外,没有谁是善的。诫命你都知道: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不可欺诈,应孝敬你的父母。”他回答耶稣说:“师傅!这一切我从小就都遵守了。”耶稣定睛看他,就喜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样:你去,变卖你所有的一切,施舍给穷人,你必有宝藏在天上,然后来,背着十字架,跟随我!”因了这话,那人就面带愁容,忧郁地走了,因为他有许多产业。耶稣周围一看,对自己的门徒说:“那些有钱财的人,进天主的国多么难啊!”门徒就都惊奇他这句话。

耶稣又对他们说:“孩子们!仗恃钱财的人,进天主的国是多么难啊!骆驼穿过针孔,比富有的人进天主的国还容易。”他们就更加惊奇,彼此说:“这样,谁还能得救?”耶稣注视他们说:“在人不可能,在天主却不然,因为在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前來找耶穌的人逐漸被揭示為一位富有之人。在10:17中,他表現得非常渴望見到耶穌,謙恭地向耶穌請求他所缺乏的東西(永生)。在10:18中,耶穌質疑他稱耶穌為“善師”,或許是在暗指《申命纪》6:4中的规诫。這很有道理,因為接下來的經文中,耶穌引用了十誡中出現在法律之前的部分,提醒他有關人與人互動的誡命: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要孝敬父母。耶穌額外補充了一條“你不可欺詐”(10:19),而這並非十誡中的誡命。那人向耶穌保證他一生都遵守了這些誡命(10:20)。但為什麼耶穌要將這條非誡命列入其中?雖然每個人都認同欺詐是不對的,但其重要性在马尔谷福音的加里肋亞經濟背景中顯得尤為突出。

 

在加里肋亞的經濟體系中,富人要變得富有,通常有兩條途徑:其一是擁有土地(通常是從小地主手中奪取);其二是欺詐鄰居(通過稅收和利潤制度)。這兩條途徑相互交織,欺詐意味著奪取本應屬於他人的東西。《肋未紀》19:13明確指出:“你不要欺压剥削你的近人,佣人的工钱不可在你处过夜,留到第二天早晨。”苛刻的稅收和克扣工資嚴重影響了勞動階層的生計,因為這些工資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依賴。耶穌將對欺詐的譴責(參見《申命纪》24:14-15;《瑪拉基亞先知書》3:5)提升至十誡的高度,指出那人的財富實際上是通過剝削勞動階層而積累的。

 

耶穌對那人尋求永生的解決方案是,讓他出售自己的財產,償還他曾經欺詐所得,並將財產分給窮人。同時,耶穌邀請他跟隨自己,學習如何在不參與剝削體系的情況下生活。這種剝削體系正是富有階層的特徵。那人陷入了當地社會的不公正經濟體系之中,而唯一的出路便是放棄這種依賴於剝削下層階級的財富積累體系,並向耶穌學習如何過另一種生活。耶穌因愛而向他提出這個要求,讓他能“有宝藏在天上”(10:21)。然而,這對那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變,他因為“產業眾多”而憂傷地離開了耶穌(10:22)。

 

儘管這個故事本已足以傳達在加里肋亞背景下成為門徒的要求,但耶穌繼續對富人(ta chrēmata, 10:23)和有錢人(plousios, 10:25)進行教導,指出他們幾乎無法進入天國。門徒對此深感驚訝(10:24),並疑問“誰能得救?”(10:26)。耶穌提醒他們,在天主面前,不可能的事也能成為可能,甚至包括改變羅馬巴勒斯坦複雜的經濟不公體系。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圣神领我看见主爱今天福音里的“富有罪人”,邀请他脱离财富的捆绑,加入主亲自带领的门徒团体。遗憾的是那位富人不愿舍弃他聚敛的财富而面带愁容,忧郁地走了。为这样的人,主最终是以十架上的牺牲赐下救恩。今天身为主的门徒,我感恩我能安于贫穷,能实质关心并接济贫困,且由穷人看见主。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