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1-31
常年期第三周周五
谷4:26-34
耶稣说:“天主的国好比一个人把种子撒在地里,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种子发芽生长,至于怎样,他却不知道,因为土地自然生长果实:先发苗,后吐穗,最后穗上满了麦粒。当果实成熟的时候,便立刻派人以镰刀收割,因为到了收获的时期。”他又说:“我们以什么比拟天主的国呢﹖或用什么比喻来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种在地里的时候,比地上一切的种子都小;当下种之后,生长起来,比一切蔬菜都大;并且长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飞鸟能栖息在它的荫下。”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按照他们所能听懂的,给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给他们讲什么,但私下里却给自己的门徒解释一切。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耶稣继续以比喻性的言语,将天国比作两个生长的过程。首先是生长种子的比喻,这是一个相对直白的比喻。人类的角色局限于:(1) 撒种,(2) 睡觉,起床,等待和观察种子的生长,(3) 在适当的时机收获庄稼(参见《岳厄尔先知书》4:13)。虽然人们可能倾向专注于种子生长过程中神秘的一面,以理解天国的意义,但要进入这个比喻,我们必须将所有元素结合起来。天国就像整个过程:撒种,睡觉,起床,不知情,逐渐成长和收获。人类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无法完全了解天国的展开过程。天国的成长部分是人类劳动的果实,但无论人类是否理解,这一过程都在他们眼前发生。与其他比喻性言论一样(除了撒种者的比喻),耶稣没有明确解释比喻的具体意义。
芥子的比喻出现在《玛窦福音》13:31–32、《路加福音》13:18–19和《多默福音》第20段(参见《厄则克耳先知书》17:22–23),表明这一比喻在围绕耶稣的比喻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像《玛窦福音》提到一个“人”将芥子播下,《马尔谷福音》更专注于种子及其与后来的植物之间的对比。天国并不等同于芥子或芥菜树,《马尔谷福音》的比喻将天国比作整个过程(从播种的小种子,到成长远超出微小开端,再到足够庇护飞鸟的巨大植物)。最小的成为最大的;即使这一比喻在事实层面并不完全准确,但其多面性的描述成功地描绘出天国的形象。
与所有比喻一样,我们也要注意比喻图像可能具有的隐含性或颠覆性。如果假设芥菜植物的背景是农业环境(如《玛窦福音》明确指出的那样),那么种植芥菜时的被动性质可能并不被人类欣赏,尤其是考虑到野生芥菜可能侵占庄稼地的潜力。而芥菜枝条为飞鸟提供的庇护——如果这一图像暗示接纳或保护那些曾被排斥或威胁的群体(参见《厄则克耳先知书》31:6;《圣咏》91:1–4),这是积极的意义——也意味着农夫的田地可能会吸引不受欢迎的飞鸟。最终,天国从微小的开端不断成长的特质通过比喻得以表达。鉴于罗马帝国在天国成长的空间中掌握政治权力,飞鸟这一不受欢迎的生物的吸引力为天主国的成员在帝国对立的身份中赋予了意义。
与前一个比喻一样,耶稣(或《马尔谷福音》的作者)没有提供对比喻的解释,令听众在团体接纳与排斥的边缘徘徊。《马尔谷福音》在4:33–34中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状态,提醒听众耶稣经常用比喻讲话,并私下向门徒解释一切。听众究竟是“他自己的门徒”还是“局外人”(4:11)?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圣神领我再次得肯定:除了那些拒绝天主和天国的人,每个世人在一辈子辛劳后皆进天国,享永生。我也看见某些蒙主召叫成为主“门徒”的人,因着对主在他们灵内所启示的天国的完全投入,能在所不惜,放弃一切,跟随主,全心宣扬天国;即便这情不自禁的响应甚或夺走他们在世的生命。是的,我感恩主拣选我作他全心宣扬天国的门徒。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