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1-29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弥
若1:1-12
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万有是藉
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在他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
。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决不能胜过他。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来的,名叫若翰。这人
来,是为作证,为给光作证,为使众人藉他而信。他不是那光,只是为给那光作证。那普
照每人的真光,正在进入这世界;他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藉他造成的;但世界却不认识
他。他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他。但是,凡接受他的,他给他们,即给
那些信他名字的人权能,好成为天主的子女。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其他三部福音书的开头与若望福音的完全不同。这段经文的基本框架可能最初是一首在团
体中使用的赞美诗,后来被添加到福音书的开头。这首赞美诗思想深刻,使用的语言让人
联想到类似亚历山大城斐洛的哲学类别,将耶稣的使命置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框架内,甚至
延伸到时间的起点之前。赞美诗中使用了“圣言”(作为耶稣的称号),“恩宠”,“满盈
”等术语,这些概念在福音书的其他部分并不常见,但能简明扼要地表达耶稣使命的深刻
意义与范围。这样崇高的语言与思想,同时反映出福音所针对团体的知识水平。这个团体
对犹太圣经的内容以及哲学语言与思想,都有相当的熟悉。
若望福音的序言几乎自成一个世界,其视野宏大,涵盖整个宇宙。它以诗意的方式展开,
结构为:一:在起初已有圣言(1–2节),二:圣言与天主同在,三:圣言就是天主,四
: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对于第一世纪受过教育的读者来说,“圣言”是一个哲学术
语,通常用来描述介于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存有。接着第3节以诗意结构阐述了圣言在创造
中的角色:万有是藉着他而造成的,没有他,任何受造物都不会形成,他是创造的根源。
诗意结构在第4–5节继续:在他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不能
胜过光。
首次阅读这五节经文的读者,无疑会对“圣言”的身份感到好奇:他是谁?为什么如此重
要?然而,直到第17节,这位存在的真实身份才会被完全揭示。
第4–5节的重点集中在三个名词上:“生命”,“光”与“黑暗”。圣言带来了“生命
”,这“生命”成为全人类的“光”。此处对“生命”并未作出定义,但在第3章中,我们
将进一步理解这个词的重要性。那里会揭示,这“生命”正是天主本身的生命,是无可比
拟的恩赐。
接下来的经文显示,“光”与“黑暗”的领域之间存在冲突,但“黑暗”无法胜过“光
”。无论这冲突是什么,读者可以确信“生命”的最终胜利。
接下来的经文中断了先前诗意的语调,与之前的抽象描写相比,内容更加具体。经文突然
提到一个名叫若翰的人,他是天主派遣的。他不是那“光”,但他的使命是为“光”作见
证,好让人们藉着他而相信这“光”,因为“真光”即将进入世界。这几节经文提到若翰
这位具体的历史人物,但同时保留了对他所见证对象的抽象性描述:“圣言”,他是“生
命”,也是“光”。这见证极为重要,因为这“真光”即将来到世上!
这几节经文的节奏和语言表明,10–12节可能是原始赞美诗的一部分:一:“他已在世界
上,二:世界原是藉他造成的,三:但世界却不认识他。”四:“他来到了自己的领域,
五:自己的人却不接纳祂,但是,凡接受他的,六:他给他们,即给那些信他名字的人权
能,好成为天主的子女。”
第10节中“世界”一词出现了三次。虽然前两次看似指一般的物质世界,但第三次则似乎
是指对“光”的临在视而不见的集体。第11节用另一种方式解释:圣言来到“自己的领域
”。“自己的领域”指那些因他而受造的众生,特别是他作为人所降生的犹太子民。然而
,“自己的人”却不接纳他。
第12节进一步阐明:凡接纳圣言的人,他就赐予他们成为天主子女的能力。这是一个令人
难以置信的主张——成为天主的子女!对许多人而言,这句话被理解为仅具象征意义。但
这并非福音作者的本意。在若望的神学语汇中,当一个人“由上而生”或“重生”时,他
真正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即分享天主圣父的生命。这种新的生命被理解为一次“重
生”(参若3:3–8),因此,这人理当被称为“天主的子女”。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圣神领我在庆祝农历新年的日子里,感谢天主,在新的一年中有光向
我照耀,我属于他。
第12节还提到了一个经常被误解的短语:“信他名字”。在福音书中,“信他名字”指的
是接受并信从某人所宣讲的信仰体系。因此,“奉耶稣的名字”意指相信天主圣父,但这
信仰是基于耶稣所启示的方式。 这并非指一种肉身上的出生(即非由人的性欲而生),也
非指一种基于人类主动意志的出生,而是一种直接来自天主的出生!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圣神领我在庆祝农历新年的同时,感谢天主,在我今世的生命里有光
向我照耀,我属于他。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