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九日
主显节后周四
路4:14-22a
耶稣因圣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亚。他的名声传遍了临近各地。他在他们的会堂内施教,受到众人的称扬。他来到了纳匝肋,自己曾受教养的地方;按他的惯例,就在安息日那天进了会堂,并站起来要诵读。有人把《依撒意亚先知书》递给他;他遂展开书卷,找到了一处,上边写说:“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他把书卷卷起来,交给侍役,就坐下了。会堂内众人的眼睛都注视着他。他便开始对他们说:“你们刚才听过的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众人都称赞他,惊奇他口中所说的动听的话;并且说:“这不是若瑟的儿子吗?”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耶稣离开旷野后回到加里肋亚,在经历旷野试探后,他被圣神赋予力量。虽然他在加里肋亚的事工包括大量的徒步跋涉,但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集中在加里肋亚海西北部的一小片区域, 学者称之为“福音三角区”。这个区域南至提庇黎雅,西北至得撒洛尼(现今的塔布加),东北则是葛法翁和贝特赛达两座城镇的范围。约80%的福音故事都发生在这里。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在该地区的各会堂中教导,几乎受到普遍的称赞,这一细节解释了为何在纳匝肋拒绝他后,葛法翁成为他的行动基地。加里肋亚是耶稣自我启示并启动末世希望的地区,因此,它成了应许与成就的象征(参考依撒意亚8:23–9:6)。
我们并不确切知道耶稣在事工中何时返回纳匝肋,也不知道他不在期间的具体去向。对观福音将耶稣与洗者若翰联系在一起,但并不明确指出耶稣是否是若翰的门徒。在受洗之后,耶稣曾在旷野度过一段时间,随后开始他的世上事工,其中包括返回家乡纳匝肋。这个细节在《马尔谷福音》(13:54–58)中被提及,路加则将其安置在耶稣事工的开端,从而为福音书形成更连贯的叙述。此外,路加独家记载了耶稣阅读依撒意亚书的一段综合性经文(58:6 和 61:1–2)。
当时的惯例是会堂的负责人邀请一位社区内受人尊敬的人或客人诵读《法律书》,《先知书》或《书卷》中的一部分。路加福音记载,会堂的负责人将依撒意亚书的书卷交给耶稣诵读。
依撒意亚先知书是所有先知书中默西亚主题最为突出的书卷,也是新约中引用最多的先知书。耶稣所读的这段经文展示了旧约预言在新约中的运作方式。虽然依撒意亚先知书针对的 是他那个时代的事件(如巴比伦被掳结束的预言),但早期基督徒扩展了其范围,将依撒意亚先知书中的默西亚暗示应用到基督身上。耶稣所诵读的预言具有明确而无可争议的社会正义主题,与玛利亚的《谢主曲》(路加福音1:46–55)相呼应。
在纳匝肋被拒绝的故事,进一步显示出耶稣与先知的角色相连,以及他信息的革命性内容如何挑战了他家乡人对于默西亚的传统期待。这一事件不仅标志了耶稣事工的起步,也预示了他在事工中将面对的普遍抗拒与冲突。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圣神领我注视安息日在会堂里站起来诵读“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的主。我看见一位不以统治或武力驾驭子民,而以慈悲与释放解救子民的主。从人类历史的起始,历代君王和他子民的关系一直多停留在“统治与驾驭”及“听命与服从”中。今天福音会堂里的百姓要的并不是一个以慈悲爱护他们的“王”,最终在比拉多前,百姓要求“钉死他”。跟随主,我需回答:“今天我是以‘强硬权能’或‘恩慈心怀’带领主的子民?”
记得有一次,轮到我的一个姊妹烧饭,因着疏忽,她把一个烧焦的锅在慌乱中放入洗碗池。结果是洗碗池烫出了一个黑底。身为院长,我须跟会长请款购置新洗碗池。这位姊妹心想“完蛋了”,要被“批”了。记得我跟会长解释说:“最近我们的工作量大,我没顾好姐妹休息与放松的需要,在紧绷的精神状态下,修女失误了。”那位姊妹感恩,会长没有责备她。我欣慰主临在我们中。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