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月廿八日
諸聖嬰孩殉道慶日
瑪2:13-18
他們離去後,看,上主的天使托夢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他的母親逃往埃及去
,住在那裡,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他殺掉。」若瑟便起來
,星夜帶了嬰孩和他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了。留在那裡,直到黑落德死去。這就應驗了
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那時,黑落德見自己受了賢士們的
愚弄,就大發忿怒,依照他由賢士們所探得的時期,差人將白冷及其周圍境內所有兩歲及
兩歲以下的嬰兒殺死。於是應驗了耶肋米亞先知所說的話:「在辣瑪聽到了聲音,痛哭哀
號不止;辣黑耳痛哭她的子女,不願受人的安慰,因為他們不在了。」
《二十一世紀熱羅尼莫聖經詮釋》就今天福音指出:
黑落德對聖嬰的真實意圖在若瑟的另一個天使夢中揭示出來。類似的夢境警告曾出現在梅
瑟的父親阿默蘭身上(參閱《猶太古事記》2.210–216)。黑落德試圖「消滅」耶穌
(2:13),正如後來法利塞人也商議要「消滅」他(12:14)。天主的計畫是讓若瑟帶著孩
子和他的母親逃往埃及,這是受迫害猶太人傳統的避難地(例如列上11:17, 40;列下
25:26;耶26:20–23;41:16–18;43:5–7)。
身為「義人」,若瑟完全按照天使的指示行事(2:13–14)。在整個耶穌誕生的敘述中,
若瑟始終默默地履行他的責任,未曾說過一句話。他的形象體現了瑪竇福音中「義德
」(dikaiosunē)的重要概念,即實際上順從聖父的旨意(3:15;5:6, 10;6:1,
33;21:32)。此處,若瑟的義行意味著聖家如同天主的許多子民一樣,成為了逃亡者。
然而,這不僅僅是另一個家庭為逃避死亡而逃亡的故事。藉著歐瑟亞先知書(11:1)的引
用,瑪竇已經預示了聖家的歸回,並闡明耶穌重演了天主子民以色列的經歷(同時反向模
仿了梅瑟的行程,參閱出2:11–4:31)。「我的兒子」在歐瑟亞原文的預言中指的是出埃
及的以色列。正如以色列/雅各伯下到埃及(創46),又在梅瑟的帶領下從埃及上來(出
12),天主之子耶穌亦重演了以色列的故事。若瑟「在夜間」逃離,可能是另一個迴響,
因為後來的猶太傳統認為出埃及是一場夜間的逃亡。瑪竇的敘述在基督內描述了一個新的
出埃及。
夾在逃往埃及與返回之間,是一個暴力謀殺的悲慘故事。這種殘暴行徑符合黑落德的性格
(參閱《猶太古事記》17.173–78;《猶太戰爭》1.550–551),儘管當時的文獻並未記
載此事件。其重要性在於其與更廣泛聖經故事的關聯。正如梅瑟時代的法老(出
1:15–22),黑落德下令殺害以色列男嬰。
這段令人不安的故事引發了有關神正論的問題:如果天主能從黑落德的魔掌中拯救他的聖
子,為什麼他不能同樣拯救白冷的孩童?福音作者似乎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改用敘述句「
這樣就應驗了」而非通常的目的句「為了應驗」。世世代代的讀者以不同方式處理此問題
。有些人將責任歸咎于黑落德,認為這是皇家殘暴的極端例子;另一些人則視無辜者為殉
道者,是基督的首批見證人。這段故事也成為人們表達道德憤怒的焦點,尤其是目睹孩子
被暴力殺害的母親。
在引用耶肋米亞先知書31:15(2:18)時,辣黑耳為哀悼的母親發聲。這段引文令人困惑,
因為到耶肋米亞時代,辣黑耳已經去世數百年(創35:16–20)。此外,耶肋米亞的預言是
一首哀歌,不是為被屠殺的孩童,而是為即將被放逐的流亡者。耶肋米亞31章的上下文指
出,毀滅與放逐的悲傷之後,仍然有復興的希望。瑪竇同樣敘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
即使默西亞在童年時期面臨暴力威脅。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聖神領我看聖家逃往埃及的艱辛——在異鄉居住,謀生,過銷聲匿跡
,見不到親友的生活。聖家必定憐愛今日流亡他鄉的苦命人。我也留意瑪竇寫說:「黑落
德見自己受了賢士的愚弄而大發忿怒,差人將白冷及其周圍境內所有兩歲及兩歲以下的嬰
兒殺死。」在所有負面情緒,如悲傷,憤怒,焦慮……的底層,其實是“恐懼”。祈禱中
,我看黑落德害怕的是什麼。我也問我自己:“今天我害怕的是什麼”,尤其當我處於憤
怒,悲傷時。十架上的主和教會歷代殉道聖人,在“大難臨頭”時,皆勇敢面對。我要和
主看:我害怕的是什麼。
默觀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見什麼?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