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2024-12-25

耶穌耶誕節天明彌撒(甲乙丙)

若1:1-18

 

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聖言在起初就與天主同在。萬有是藉著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沒有一樣不是由他而造成的。在他內有生命,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他。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來的,名叫若翰。這人來,是為作證,為給光作證,為使眾人藉他而信。他不是那光,只是為給那光作證。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他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藉他造成的;但世界卻不認識他。他來到了自己的領域,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他。但是,凡接受他的,他給他們,即給那些信他名字的人權能,好成為天主的子女。他們不是由血氣,也不是由肉欲,也不是由男欲,而是由天主生的。於是,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

中間;我們見了他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的光榮,滿溢恩寵和真理。若翰為他作證呼喊說:“這就是我所說的:那在我以後來的,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從他的滿盈中,我們都領受了恩寵,而且恩寵上加恩寵。因為法律是藉梅瑟傳授的,恩寵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裡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他給我們詳述了。

 

《二十一世紀熱羅尼莫聖經詮釋》就今天福音指出:

其他三部福音書的開頭與若望福音的完全不同。這段經文的基本框架可能最初是一首在團體中使用的讚美詩,後來被添加到福音書的開頭。這首讚美詩思想深刻,使用的語言讓人聯想到類似亞歷山大城斐洛的哲學類別,將耶穌的使命置於整個人類歷史的框架內,甚至延伸到時間的起點之前。讚美詩中使用了「聖言」(作為耶穌的稱號)、「恩寵」、「圓滿」等術語,這些概念在福音書的其他部分並不常見,但能簡明扼要地表達耶穌使命的深刻意義與範圍。

這樣崇高的語言與思想,同時反映出福音所針對團體的知識水準。這個團體對猶太聖經的內容,以及哲學語言與思想,都有相當的熟悉。

 

若望福音的序言幾乎自成一個世界,其視野宏大,涵蓋整個宇宙。它以詩意的方式展開,結構為 A、B、B'、A':

  • A:在起初已有聖言(1–2節),
  • B:聖言與天主同在,
  • B':聖言就是天主,
  • A':聖言在起初就與天主同在。

對於第一世紀受過教育的讀者來說,「聖言」是一個哲學術語,通常用來描述介於天主與受造物之間的存在。接著第3節以詩意結構闡述了聖言在創造中的角色:

  • A:萬有是藉著他而造成的,
  • B:沒有他,
  • B':任何受造物都不會成就,
  • A:他是創造的根源。

詩意結構在第4–5節繼續:

  • A:在他內有生命,
  • B:這生命是人的光,
  • B':光在黑暗中照耀,
  • A:黑暗不能勝過光。

首次閱讀這五節經文的讀者,無疑會對「聖言」的身份感到好奇:他是誰?為什麼如此重要?然而,直到第17節,這位存在的真實身份才會被完全揭示。

 

第4–5節的重點集中在三個名詞上:「生命」,「光」與「黑暗」。聖言帶來了「生命」,這「生命」成為全人類的「光」。此處對「生命」並未作出定義,但在第3章中,我們將進一步理解這個詞的重要性。那裡會揭示,這「生命」正是天主本身的生命,是無可比擬的恩賜。

 

接下來的經文顯示,「光」與「黑暗」的領域之間存在衝突,但「黑暗」無法勝過「光」。無論這衝突是什麼,讀者可以確信「生命」的最終勝利。

 

接下來的經文中斷了先前詩意的語調,與之前的抽象描寫相比,內容更加具體。經文突然提到一個名叫若翰的人,他是天主派遣的。他不是那「光」,但他的使命是為「光」作見證,好讓人們藉著他而相信這「光」,因為「真光」即將進入世界。

這幾節經文提到若翰這位具體的歷史人物,但同時保留了對他所見證物件的抽象性描述:「聖言」,他是「生命」,也是「光」。這見證極為重要,因為這「真光」即將來到世上!

 

這幾節經文的節奏和語言表明,10–12節可能是原始讚美詩的一部分:

  • A:「他已在世界上,
  • B:世界原是藉他造成的,
  • B':但世界卻不認識他。」
  • A':「他來到了自己的領域,
  • B:自己的人卻不接納祂,
  • B':但是,凡接受他的,
  • A:他給他們,即給那些信他名字的人權能,好成為天主的子女。」

第10節中「世界」一詞出現了三次。雖然前兩次看似指一般的物質世界,但第三次則似乎指代一群對「光」的臨在視而不見的集體。

第11節用另一種方式解釋:聖言來到「自己的領域」。「自己的領域」指那些因他而受造的眾生,特別是他作為人所降生的猶太子民。然而,「自己的人」卻不接納他。

第12節進一步闡明:凡接納聖言的人,他就賜予他們成為天主子女的能力。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主張——成為天主的子女!對許多人而言,這句話被理解為僅具象徵意義。但這並非福音作者的本意。在若望的神學語彙中,當一個人「由上而生」或「重生」時,他真正獲得了一種新的生命形式,即分享天主聖父的生命。這種新的生命被理解為一次「重生」(參若3:3–8),因此,這人理當被稱為「天主的子女」。

 

第12節還提到了一個經常被誤解的短語:「信他名字」。在福音書中,「信他名字」指的是接受並信從某人所宣講的信仰體系。因此,「奉耶穌的名字」意指相信天主聖父,但這信仰是基於耶穌所啟示的方式。

這並非指一種肉身上的出生(即非由人的性欲而生),也非指一種基於人類主動意志的出生,而是一種直接來自天主的出生!

 

第14節重新聚焦於聖言及其行動。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這位「聖言」是自永恆存在且與天主同在的他,他取了人的肉身並住在世上。

 

這裡首次提及團體對聖言臨在地球上的經驗。「我們」見了他的光榮。一個人的「光榮」指的是他的真正身份。

 

在猶太聖經中,「光榮」被理解為天主向人類顯現的可見標記(民16:19, 42;則10:4)。對天主光榮的正確回應是「光榮歸於天主」(詠22:23;29:2;依66:5),即承認天主的身份和真實。

 

在若望福音中,看見耶穌的光榮即是看見他的真正身份。對耶穌光榮的正確回應是信靠他。許多人未能相信耶穌,因為他們未看見他的光榮,即亞的真實身份——由聖父派遣的聖子,擁有聖父特有的能力,執行聖父的旨意,並說出從聖父那裡聽來的話。相反地,許多人只以人的角度看待他,這是一種基於人性的光榮,而這種光榮不是耶穌所尋求的(參若5:41–47)。

 

在後文(2:11),我們看到當耶穌將水變為酒時,門徒看見了他的「光榮」——他真正的光榮,並因此信靠了他。

 

若望福音的另一個重要詞彙是此處譯為「獨生者」的詞。更好的翻譯應該是「獨特的」。希臘文 monogenēs 的意思是「單一種[monos]類型[genos]」。此詞在福音和書信中有特別重要的作用。福音一再宣告,那些相信耶穌的人得以重生,擁有天主的生命,並成為天主的子女。然而,顯然有些團體成員認為信徒的「子女身份」如此崇高,以至於模糊了信徒與耶穌之間的界限。通過多次宣告耶穌的子女身份是「獨特的」,福音作者表明耶穌的子女身份與信徒的子女身份之間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聖神領我感謝天主,在今世的生命裡有光向我照耀,我屬於他。

 

默觀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見什麼?

 

+ZHYS